更新时间: 2024-10-27 作者: 行业新闻
8月15日—16日,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下称低碳委员会)2022年年会在重庆召开。这是低碳委员会自去年4月22日成立以来召开的首个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50余名冶金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交流探讨钢铁行业低碳发展,为推进钢铁行业“双碳”工作出谋划策。会议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下称《路线图》)。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副书记姜维到会讲话,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夏农、工业与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张海登、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陆新明为大会发来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低碳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毛新平介绍并发布《路线图》,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肖学文致欢迎辞。此次年会由中冶赛迪承办。
钢协副秘书长黄导,钢协专务理事张永杰,中冶赛迪集团总经理肖鹏,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低碳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朱荣,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技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宝武低碳冶金创新中心首席技术官刘颖昊,中国宝武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袁万能,北京建龙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环保总监芮义斌,江苏龙冶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晓东出席会议。钢协科技环保部主任姜尚清、处长李煜分别主持了15日和16日的会议。
姜维在讲话中回顾了低碳委员会成立一年来的重点工作。他表示,100余家单位、360余名专家参加委员会的工作,展现了钢铁行业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钢铁人始终如一的团结、奋进、担当、作为的钢铁精神。
针对钢铁低碳转型,他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坚持原点思维,建立人类文明和保持人类文明都是钢铁的职责所在,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下理解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过程和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充分地认识“双碳”目标提出的背景、意义,有助于我们凝心聚力,坚定行业低碳转型的决心并树立雄心。二是中国钢铁应为世界钢铁低碳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中国钢铁工业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绿色低碳产业布局方面已经稳步迈入国际先进行列,作为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中国的钢铁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理应引领国际,为世界钢铁低碳技术的进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三是钢铁材料作为最具低碳属性的金属材料,更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未来社会绿色发展,市场将更多选择钢铁这一绿色材料。四是中国钢铁低碳挑战巨大。低碳转型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性工程,应该要依据不同阶段国民经济及钢铁工业发展的客观需要,综合技术发展状况,科学统筹谋划,与时俱进、动态调整。五是中国钢铁工业将从始至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构建钢铁低碳竞争力作为重要引擎,推动钢铁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姜维对低碳委员会、钢协下一步工作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是立足当下,追求极致能效。二是展望未来,强化突破性低碳共性技术攻关。三是构建低碳价值链,打造低碳产业生态圈。四是推进跨产业协同,逐步建成以钢铁业为中心的低碳、零碳生态圈。五是强化数据治理,奠定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六是加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此外,姜维对热情参加EPD平台建设,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能效标杆三年行动方案”,组织低碳突破性共性研发技术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介绍。
夏农、张海登在肯定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成绩的同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指出了下一步的工作方向。陆新明从碳市场的总体情况、碳市场数据质量上的问题、扩大行业范围、自愿减排交易4个方面重点介绍了全国碳市场的有关情况。(另见详细报道)
毛新平对《路线图》进行了详细介绍。考虑到中国资源禀赋、能源结构和钢铁工业发展现状,《路线图》提出了“双碳”愿景,明确了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技术路径——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的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利用。《路线图》还提出了实施“双碳”工程的4个阶段:第一阶段(2030年前),积极地推进稳步实现碳达峰;第二阶段(2030年—2040年),创新驱动实现深度脱碳;第三阶段(2040年—2050年),重大突破冲刺极限降碳;第四阶段(2050年—2060年),融合发展助力碳中和。重点任务如下:一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结构,三是创新发展低碳技术,四是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五是加强全球低碳产业创新合作。
肖学文在致辞中说,绿色低碳发展慢慢的变成了全球钢铁工业领域面向未来竞争的新的制高点。创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根本途径。中冶赛迪作为服务钢铁64年的工程技术“国家队”,聚焦绿色低碳,积极地推进低碳技术创新和工程转化应用责无旁贷。中冶赛迪快速建立绿色低碳发展的创新体系,成立低碳技术探讨研究院,梳理钢铁企业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将更多资源投向钢铁低碳技术研究和产业应用推广。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一是发挥高端咨询优势,构建起钢铁行业绿色低碳整体解决方案。二是加强工艺源头减碳,开展突破性低碳研发技术。三是服务生产过程减碳,系统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四是强化末端治理,全方位提高绿色低碳水平。
实现“双碳”,根本途径在于低碳技术进步,核心是技术创新、技术突破和技术推广。会上,黄导介绍了征集遴选钢铁行业先进低碳技术的情况,并组织现场投票。
张永杰宣读了关于低碳委员会新增委员单位及专家委员调整情况的报告。低碳委员会新增广西柳钢集团等11家委员单位,并进行了委员名单的替换与新增——中国钢研集团党委常委、副总经理赵栋梁等3人接替任专家委员会执行委员,河钢集团郝良元等3人接替任专家委员会委员,新增河钢集团金永龙等47人为专家委员会委员。
肖鹏在做《低碳冶金创新实践》的特邀报告时针对低碳的目标,从工程公司设计院的角度,探讨了如何快速建立一个持续创新的体系,介绍了中冶赛迪对钢铁企业低碳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成果,并推荐了既能解决技术问题又能兼顾经济性的关键性技术。
朱荣在做《近零碳排炼钢工艺技术探讨研究》的特邀报告时介绍了近零碳排放电弧炉炼钢新工艺,从能量来源碳近零、冶炼过程碳近零、原料生产碳近零3个层面分析了该工艺的研发技术路径。他表示,依据现有可能实现的技术,最终炼钢工序极限碳排放将达到64千克/吨钢。
低碳委员会成立一年多来,以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标准3个工作组为主体,发挥平台作用,针对行业低碳转型所面临的问题,在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标准等方面做了大量务实专业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会上,中国钢研集团钢铁绿色化智能化技术中心负责人上官方钦、东北大学教授储满生、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全国钢标委低碳冶金标准化工作组副秘书长陈剑分别汇报了低碳发展、低碳技术、低碳标准工作组的主要工作、研究成果及今后重点工作。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轧钢处处长管志杰进行了《钢材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生命周期评价研究》成果展示。
在推进低碳工作进展及先进低碳技术交流环节,刘颖昊介绍了钢铁行业EPD平台情况,袁万能做了《从欧冶炉到富氢碳循环炉减碳技术探讨研究》报告,芮义斌做了《能效提升和新技术应用促低碳发展》报告,孟晓东做了《高效率节约能源焦炉上升管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报告。
与会代表表示,此次会议从理性、现实、积极的角度,总结过去,肯定成绩,分析问题,研究工作,部署未来,非常必要,也很重要,更为今后的行业“双碳”工作指明了方向、鼓足了干劲。
【冶金报头条】中国热风阀之冠:全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秦冶热风阀 高炉风“管家”
【冶金报头条】中国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钢棒之冠:全国市场占有率超60%——龙腾特钢PC钢棒撑起“钢筋铁骨”
【冶金报头条】中国风电塔筒用钢之冠:国内市场占有率在10%以上——普阳钢铁高韧性塔筒用钢驰骋风电市场
【冶金报头条】中国高铁简支梁用钢之冠:市场占有率达50%左右 晋钢简支梁用钢铸造高铁“金名片”
【冶金报头条】中国低合金高强度中厚板耐磨钢之冠: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普阳钢铁耐磨钢板“技”“质”取胜
【冶金报头条】熔融钢渣处理技术之冠:中冶环保钢渣处理技术国际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
【冶金报头条】中国大吨位无轨化铁水车之冠: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5%中冶宝钢无轨化铁水车制造勇登世界第一
【冶金报头条】中国帘线钢之冠: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多年稳居全国第一 青岛特钢打造线材“皇冠上的明珠”
【冶金报头条】中国取向硅钢之冠:国内市场占有率约六成 宝钢股份取向硅钢独领风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